退出TA的作品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完工,主席看到天花板一愣:这是谁的主意 #历史人物 #历史 #历史故事

人民大会堂谁设计建设的

393
4
76
53
举报
发布时间:2024-03-24 07:03
查看AI文稿
初雪历史
初雪历史

粉丝10.9万获赞79.1万

相关视频

  • 人民大会堂;坐落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天安门广场最高的建筑,象征着人民高于一切#人民大会堂#致敬#抖音小助手
    01:01
    查看AI文稿
  • 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北京旅游#北京知识
    01:10
    查看AI文稿
  • 厉害了!人民大会堂名字的来历,背后的故事感人!
    04:17
    查看AI文稿
  • 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旅行推荐官 #旅行大玩家 #导游来了 #北京旅游 #心动五一
    01:10
    查看AI文稿
  • 联合国大厦7年建成,人民大会堂10个月完工,中国人怎么做到的?
    01:24
    查看AI文稿
  • 今天去离“满天星”最近的地方
    00:41
    查看AI文稿
  • 历史的天空:1958年周总理亲自敲定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历史#设计方案 #周总理@抖音小助手
    00:36
    查看AI文稿
  • 1958年 人民大会堂的修建 上万名建筑工人参与施工 数十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
    01:11
    查看AI文稿
  • 人民大会堂从动工到建成#为何仅用7个月时间?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世界上最大的会堂。
    11:09
    查看AI文稿
  • 沈勃老先生在1986年写下回忆文章《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详细讲述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及建造过程。看完感触很深,同时因为专业的原因,对那段历史一下就有了代入感。
    1.项目背景: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项目,一直到1958年的9月,方案都还没有最终定下来,而原计划的交付时间是1959年八月。
    2.方案定案:原来最终方案是由周总理选定的。1958年10月14日,趁着总理外出考察回京,连夜呈上三家设计院的方案,经过三个小时的汇报和沟通,最终采用了北京规划局的方案。而在给总理汇报前,各家设计人员已经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月,出了无数版对比方案。
    3.边施工边设计:由于工期太紧,定案后两个星期,就完成结构基础图纸并给到工地。主体的建筑,结构以及设备专业虽然也是加班加点在赶图,工地还是每天都来设计院催图。后来实在没办法,直接把设计人员拉到工地的工棚去画图。
    4.现场解决问题:当时的市长彭真提出为了区别于西方建筑的形式,要求东立面柱廊柱距要中间宽,两侧窄。沈老看了图纸以后,觉得中间柱距太宽,比例不协调,就改成了中间9米,两侧7米。结果柱子浇筑以后,市长现场视察,说中间的柱距还是不够,要求做宽一些。如果把柱子砸了重做,时间肯定是赶不及的,这下搞得大家都寝食难安了。后来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在立柱外包石材的时候做成偏心的,这样才把中间的柱距增加到10.3米,两侧柱距依次变窄,总算解决了这个危机。
    5.水天一色:为了把最重要的万人大厅做好,制作了一个1:10的模型放在午门,周总理亲自去现场查看。当时大家在讨论33米的净空会不会太高,从而使人显得很渺小。但是后面有两层挑台,如果做低又会显得压抑。总理提议高度不变,把墙面与顶棚交界处处理成弧形,形成一种水天一色的效果。
        设计建造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无法一一列举,但是看完文章,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代入自己在项目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特别能理解老一辈建筑师的不容易。那时没有电脑绘图,全靠手绘,结构也是靠手算。那么短时间设计建造的建筑,如今60多年过去了,仍然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题外,看文章的时候发现沈老先生很面熟,后来一百度才知道他是央视解说员张路的父亲,早前看球的时候经常看张路的解说。至于为什么他们姓氏不一样,据说是沈老改姓了,具体什么原因就不清楚了。
    00:24
    沈勃老先生在1986年写下回忆文章《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详细讲述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及建造过程。看完感触很深,同时因为专业的原因,对那段历史一下就有了代入感。
    1.项目背景: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项目,一直到1958年的9月,方案都还没有最终定下来,而原计划的交付时间是1959年八月。
    2.方案定案:原来最终方案是由周总理选定的。1958年10月14日,趁着总理外出考察回京,连夜呈上三家设计院的方案,经过三个小时的汇报和沟通,最终采用了北京规划局的方案。而在给总理汇报前,各家设计人员已经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月,出了无数版对比方案。
    3.边施工边设计:由于工期太紧,定案后两个星期,就完成结构基础图纸并给到工地。主体的建筑,结构以及设备专业虽然也是加班加点在赶图,工地还是每天都来设计院催图。后来实在没办法,直接把设计人员拉到工地的工棚去画图。
    4.现场解决问题:当时的市长彭真提出为了区别于西方建筑的形式,要求东立面柱廊柱距要中间宽,两侧窄。沈老看了图纸以后,觉得中间柱距太宽,比例不协调,就改成了中间9米,两侧7米。结果柱子浇筑以后,市长现场视察,说中间的柱距还是不够,要求做宽一些。如果把柱子砸了重做,时间肯定是赶不及的,这下搞得大家都寝食难安了。后来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在立柱外包石材的时候做成偏心的,这样才把中间的柱距增加到10.3米,两侧柱距依次变窄,总算解决了这个危机。
    5.水天一色:为了把最重要的万人大厅做好,制作了一个1:10的模型放在午门,周总理亲自去现场查看。当时大家在讨论33米的净空会不会太高,从而使人显得很渺小。但是后面有两层挑台,如果做低又会显得压抑。总理提议高度不变,把墙面与顶棚交界处处理成弧形,形成一种水天一色的效果。
    设计建造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无法一一列举,但是看完文章,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代入自己在项目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特别能理解老一辈建筑师的不容易。那时没有电脑绘图,全靠手绘,结构也是靠手算。那么短时间设计建造的建筑,如今60多年过去了,仍然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题外,看文章的时候发现沈老先生很面熟,后来一百度才知道他是央视解说员张路的父亲,早前看球的时候经常看张路的解说。至于为什么他们姓氏不一样,据说是沈老改姓了,具体什么原因就不清楚了。
    88M19
  • “奇迹工程”人民大会堂,是怎样建成的?#党史 #致敬了不起的她 #人民大会堂 #红色记忆 #党史学习
    01:57
    查看AI文稿
  • 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即落成,实现了毛主席14年前的愿望
    04:11
    查看AI文稿
  • 北京人民大会堂背面什么样?转了一圈看到这样的场面,变化太大了 #北京旅游 #看山河 #文明旅游靓丽风景线
    05:48
    查看AI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