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TA的作品
葛正兵_1周前
三门峡大坝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作用及意义,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1. 基本概况: • 位置: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三门峡市湖滨区王大路,距市区不足20公里。 • 建设时间:1957 年 4 月 13 日开工,1961 年建成,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 结构: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 713.2 米,最大坝高 106 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 144 米,最大坝高 24 米。主、副坝总长为 857.2 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 223.88 米,宽 26.2 米。 2. 主要作用: • 防洪: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着黄河的主要洪水来源,并对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发生的洪水起到错峰减量和补偿调节作用。库区 335 米高程以下长期保持有效库容近 60 亿立方米,可有效防御特大洪水,投入运用以来,平均每年的防洪效益均在 50 亿元以上。 • 防凌:黄河下游凌汛危害大且难以防治,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通过凌前蓄水、凌期控制下泄流量与河道水量,减轻和消除了下游凌汛威胁。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配合其共同担负黄河下游防凌任务。 • 灌溉:大坝建成后,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两岸,引黄涵洞增多,黄河下游多个地市的市、县用上了黄河水,灌溉面积达 3000 多万亩。三门峡水库每年为下游春灌保持约 10 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 • 供水:三门峡水库的防凌和春灌蓄水,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可靠的城市和工业水源,向水库以下郑州、开封、济南等沿河城市和胜利、中原油田等地供水,还为“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工程提供了支持。 • 调水调沙与减淤:1973 年以来,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调水调沙方式,提高了下游水流的输沙能力,增大了排沙入海的比例,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在黄河调水调沙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调整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也有重要作用。 • 发电:水电站自 1973 年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投产后,发电效益稳步提高,通过扩装机组和改造机组等,年发电量显著增加。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境内。 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建成。因泥沙淤积严重,1965年开始改建,1973年12月完成。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苏、皖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远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三门峡的建成运用,我们称其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黄河第一坝,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干支上俢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未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也将为三门峡市的兴起,为下游两岸和上游两岸人民民的安居乐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境内。 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建成。因泥沙淤积严重,1965年开始改建,1973年12月完成。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苏、皖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远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三门峡的建成运用,我们称其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黄河第一坝,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干支上俢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未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也将为三门峡市的兴起,为下游两岸和上游两岸人民民的安居乐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河南省三门峡市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三门峡,因水利而生,因黄河而兴
00:00 / 09: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4
00:00 / 16: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
【周恩来总理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从酝酿决策到规划编制,从技术设计到机构组建,从工程开工到两次改建直至正常运行后综合效益的发挥,自始至终凝聚着周恩来总理的心血。 为解决工程遇到的重大难题,1958年4月、1959年10月和1961年10月,周恩来三次亲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并在三门峡和北京主持召开两次专题会议,8个日日夜夜,部署作出重大决策。 周恩来总理不仅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史上的两次重大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而且对事关工程建设的细微环节也倾情倾力、倍加关怀。在组建工程机构、调配干部和技术人员、批准工程设计任务书、确定水库蓄水位高程、国内首个350吨门式启闭机制造、国内首台水轮机组热焊接技术攻克与安装、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等问题上,他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1959年10月12日晚,周恩来第二次来到三门峡,他一下火车,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就立即主持召开会议,讨论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洪蓄水和今后继续根治黄河的问题,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两点多。次日早上,周恩来来到大坝工地,深入到工人中了解施工情况,看到工人张进州正在吃的红薯面“二合一”馒头时,他手掰一块亲自品尝。(总理回北京后专门就工人生活保障作出安排,从此,筑坝工人吃上了白面馍一一已故原枢纽局陈士麟副局长回忆录记载)当了解到在大坝廊道里的灌浆工人,由于廊道潮湿、长期不见阳光,不少人患了关节炎时,周恩来立即指示国务院牵头,由卫生部、水电部、全国总工会等八个单位组成调查组,到三门峡工地了解灌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及时为工人配发了太阳灯、电疗器等医疗器械和毛衣、毛裤、皮袄、皮裤等保暖防潮用品,并安排建设工人到北戴河进行轮流疗养。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后,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效益日益彰显,枢纽建成运用60多年来,保障了黄河下游岁岁安澜,真正实现了国泰民安的目标。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周恩来总理倾情倾力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历史见证,巍峨的三门峡大坝凝结着伟人周恩来的半生的心血,是一座铭刻周恩来治水伟绩的历史丰碑。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6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