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TA的作品
陈芳允1916年4月生于浙江台州黄岩,2000年4月于北京病逝,享年84岁。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 统工程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 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北斗系 统”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进入西南联 大开始钻研有关于无线电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到成都航空公司进行无线电方面的工作。抗 战胜利后他怀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毕业后带着先进电子工程技术的知识回到了祖国,进入中 央研究院后成功研制出包括放大器和显示器等在内的仪器。1957年原苏联首颗人造卫星发射, 在他的组织下成功地接收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准确记录和科学分析,测出了该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还和同事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此后该法成为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应测量核弹射线研究的需要制作出多道脉冲检测器,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他担任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还参加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 统圆满完成测量任务,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后参加了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 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他在“下放”期间完成了方案设计,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久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被提出,经详细调研和计算,他提出用“微波统一测控系 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大大节省了卫星载荷的体积、重量和地面设备的规模、投资,协调了卫星应答机和地面系 统之间及地面各分系 统间的关系。安装在陕西的渭南和福建沙县的两套微波统一系 统,对1984年起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77年我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他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成功解决测量船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在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为我国运载火箭从西北大漠发射到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立下汗马功劳。#致敬科技工作者 #爱国 #人物故事 #传递正能量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3
南阳君5天前
向国防军工航天科技英雄陈芳允致敬 #创作灵感 #两弹一星元勋 #永垂不朽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科学、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生。他崇高的革命理想,优秀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所展现的一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陈芳允同志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1998CF1,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43191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